庞明路 方正蚂蚁河三角洲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内保留老龄过熟乔木有助长耳鸮等生物多样性的丰富
庞明路专业号 | 2025-5-21

一、我们自然保护区监测到长耳鸮一家五口繁殖生活。

2025年5月19日,上午,我在黑龙江蚂蚁河三角洲省级自然保护区松花江流域开展湿地监测、野鸟保护、疫情防控监测工作。

在一株老龄过熟大柳树上,我监测到一位长耳鸮妈妈带着四只长耳鸮幼崽蹲在粗大柳树树干上闭目养神,长耳鸮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二、长耳鸮知名亚种鉴别特征。

面盘发达皮黄色,中央具明显的浅色“X”图形;体形中等,上体棕黄色及黑褐色斑纹相杂显得十分斑驳;下体棕黄色,杂以黑褐色的有横枝的纵纹,头顶有二簇具黑色及皮黄色斑纹的长羽,竖立呈耳状;趾披密羽。

中文名 长耳鸮;拉丁学名 Asio otus。

别名 长耳木兔、有耳麦猫王、虎鵵、彪木兔、夜猫子、猫头鹰。

中国动物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际濒危等级:无危(LC)。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耳鸮属-长耳鸮。

我们在松花江流域发现的长耳鸮属于:长耳鸮指名亚种夏候鸟

三、长耳鸮繁殖习性与生态价值。

长耳鸮的繁殖期为4-6月,多在树杈和树洞中营巢,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为27-28天,晚成鸟。

我们发现的这个长耳鸮巢穴,总计孵蛋5枚,孵化出4只幼崽,1枚坏蛋没有产出幼崽。

2025年4月1日,开始孵化(孵化期25-30天);

长耳鸮幼崽中的老大、老二跳跃到较高柳树树干上活动。

长耳鸮幼崽中的老三、老四在距离巢穴较近的树干上活动。

2025年5月1日,雏鸟孵化出21天后,开始走出巢穴在大柳树树干上活动。

幼崽孵出5周时能够飞行。

幼崽浮出约两个月后,幼鸟可以独立于父母生活觅食。

长耳鸮抚育幼崽时期,需要更多的田鼠来喂食幼崽,对于保护初春农作物和其他绿色植物的健康具有重要生态价值。

三、长耳鸮的栖息环境、主食习性。

1、栖息环境:

长耳鸮喜栖息在视野开阔的湿地、湖泊边缘的森林乔木上或有成排树木、灌木丛的牧场、农田边缘乔木上。

长耳鸮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以直立的姿态隐藏于树干上休息,在黄昏时开始离巢觅食,在日出前一小时结束觅食。

长耳鸮通常不是通过视觉来寻找猎物,而是通过听觉来发现它们想要的食物的沙沙声。

2、食物类型:

通常来讲,长耳鸮主要以小型啮齿类为食,也吃小型鸟类和大型昆虫等。

但是,通过监测观察发现,长耳鸮的食物种类几乎都是啮齿类动物,普通田鼠等小型啮齿动物是长耳鸮最重要的食物,自古以来,长耳鸮被认为是专门的田鼠猎手,被人类视为益鸟和好朋友。

四、长耳鸮保护人类粮食安全与远离动物性传染病的生态价值。

1、长耳鸮以田鼠为主要食物,保护了农作物丰产丰收、绿色植物健康生长和生态平衡。

2、长耳鸮,俗称猫头鹰,以带有大量传染病的田鼠等啮齿类动物为主食,人类保护长耳鸮迁徙环境安全与数量稳定增长,就能够有效控制田鼠等数量,保护了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周边农作物丰收,保护人类免遭动物性疫源疫病的伤害。

五、在自然保护区大力保留粗大乔木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

我们监测到孵化出4只长耳鸮幼崽的大柳树,树龄约60年、胸径约70厘米、树高约13米。

长耳鸮巢穴搭建在大柳树三个主干中间,巢穴非常宽敞安全,直径约40厘米,粗大的树干和茂密的枝叶,为长耳鸮妈妈栖息和为4个长耳鸮幼崽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安全生活环境,保护和加速了幼崽健康快速成长。

保护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中成过熟乔木的合理数量存在,对于保护长耳鸮栖息环境和健康繁衍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作为湿地、草原、森林中的猛禽之一、顶级捕食鸟类的长耳鸮在湿地、草原、森林生态环境中的合理增长,有效控制了湿地、森林鼠类的无序繁衍,最终保护了湿地、草原、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固碳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

2025年5月21日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