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鸫,中国南北方湿地森林生态守护者

中文名:斑鸫(候鸟);
拉丁学名:Turdus naumanni;
又名:穿草鸡、窜儿鸡、斑点鸫、傻画眉等;
分类系统: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雀形目-鸫科-鸫属-斑鸫;
保护现状:
三有保护动物;
国际濒危等级:无危(LC);

监测地点:
黑龙江蚂蚁河三角洲省级自然保护区松花江西岸大咀泡屯林缘;
鉴定者:朱宝光(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科长);
监测者:庞明路(黑龙江蚂蚁河三角洲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科长);
监测时间:2025年10月10日。

二、斑鸫的形态特征。
雄鸟上体从额、头顶、枕、后颈、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橄榄褐色。
头顶至后颈和耳羽具黑色羽干纹;眼先黑色,眉纹淡棕红色或黄白色,腰有时具少许栗斑。

尾上覆羽具栗斑或主要为棕红色而稍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大覆羽外翈羽缘棕白或棕红色,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亦为棕白或棕红色。中央一对尾羽黑褐或暗橄榄褐色,羽基缘棕红色,外侧尾羽内翈大都棕红色,外翈黑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几全为棕红色。

须、喉和喉侧棕白色或栗色,颏、喉两侧具黑褐色斑点,有的此斑一直扩展到整个喉部和上胸。下喉、胸、两胁棕栗色,各羽均具白色羽缘,腹白色,尾下覆羽棕红色,羽端白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喉和上胸黑斑较多。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上体较少棕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棕栗色。
虹膜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黄色,跗蹠淡褐色。

三、斑鸫的生活习性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发挥了较大生态价值。
我们监测到的3对斑鸫,位于黑龙江蚂蚁河三角洲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咀泡屯柳树林缘内草地上栖息觅食,性大胆,不怯人。
1、迁徙习性:
3-4月,春季迁徙来到我们保护区,停歇觅食后,向西伯利亚繁殖地继续迁徙。
10月初,秋季迁徙回到我们保护区,停留觅食后,飞向长江流域等南方越冬地生活。
2、生活习性:
通常营巢于树干水平枝杈上,也在树桩或地上营巢,巢呈杯状,一般在地上活动和觅食,边跳跃觅食边鸣叫;
3、饮食习性:
斑鸫主要以昆虫为主食,喜食毛虫、蝗虫、金龟子和步行虫等昆虫及幼虫;春、秋、冬季节也吃山丁子、野葡萄、五味子和山楂等植物种实。
斑鸫的迁徙习性、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性为繁殖地、迁徙停歇地、繁殖地的人类保护了湿地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为人类消灭了洪水、干旱、暴雨、冰雹、泥石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自然灾害。
保护斑鸫等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命安全。
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