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明路 方正蚂蚁河三角洲省级自然保护区
中华绒螯蟹,松花江的土著野生河蟹
庞明路专业号 | 2025-10-6

一、我们认为,自古以来,松花江流域就存在土著野生河蟹。

根据我多年对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科学考察及通过向黑龙江省森工集团一位东林学长、松花江水生物专家交流学习,我们师兄弟一致认为:

很多学者认为松花江没有土著野生河蟹的理论是错误的,因为,辽河流域有土著野生河蟹,黑龙江下游流域有土著野生河蟹,所以松花江流域绝对没有土著野生河蟹的说法不成立。

根黑龙江土著野生河蟹洄游繁殖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松花江是黑龙江一级支流的生态区位,完全可以证明:

黑龙江下游的土著野生河蟹有能力洄游到松花江中游和上游流域生活,也就说,自从黑龙江河蟹出现以来的几亿年里,松花江流域就有野生河蟹生活。

松花江产生逸生河蟹的时间远远晚于产生野生河蟹的时间。

当然,对于中华绒螯蟹的分布大家可以共同研究,为保护松花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一起做贡献。

二、松花江中华绒螯蟹的家族谱系。

中文名:中华绒螯蟹;

拉丁学名:Eriocheir sinensis

别名: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螃蟹;

分类系统: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弓蟹科-绒螯蟹属-中华绒螯蟹;

监测地点:

黑龙江哈尔滨蚂蚁河三角洲省级自然保护区(方正县伊汉通段松花江干流);

监测时间:2025年9月25日。

三、中华绒螯蟹的形态特征。

中华绒螯蟹的躯体可分为头胸部腹部胸足三部分。

头胸部

经过长期进化演变,中华绒螯蟹的头部与胸部已完全合为一体,是中华绒螯蟹的主要部分,它由头胸甲和腹甲构成。头胸部的背面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背甲,叫头胸甲,俗称“蟹斗”。背甲一般呈黑绿色,有时也呈赭黄色,这是中华绒螯蟹为适应环境进行自我保护的调节功能。

腹部

中华绒螯蟹的腹部已退化为一扁平的片状物,反折紧贴在胸部下面,俗称为“脐”。

脐四周有绒毛,由肠道贯通前后,肛门就开口在脐末节的内侧。

脐共分7节,性成熟的雄蟹脐为狭长三角形,俗称尖脐;雌蟹的脐为圆形,俗称团脐。尖脐和团脐是区别雄蟹和雌蟹的最显著标志之一。

胸足

胸部有强大的附肢是胸足,共有五对,其中一对螯足、四对步足,是中华绒螯蟹的运动器官。螯足强大,成钳状,掌部密生绒毛,雄性尤甚,具有捕食、掘穴和防御的功能。第2-5对胸足的结构完全相同,叫步足具有爬行、游泳、掘穴等功能。步足中,第一、四两对步足比较扁平,前后缘有刚毛,方便游泳。胸足都由7节组成,分别叫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前节、指节。

四、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习性和生态价值。

1、中华绒螯蟹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栖息在不同水域,维护了生活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胚胎发育之后的蚤状幼体阶段,需在半咸水.或海水里,过浮游生活;进入大眼幼体阶段时既可在沿海河口的半咸水中生活,又可在淡水里生活,既可在水面游动,还可沿河坡爬行;

幼蟹以后,则主要是生活在淡水的河流湖泊,进行隐居与穴居生活。

2、中华绒螯蟹食性特征维护了生活水域生物多样性和净化了生活水域水质。

中华绒螯蟹是杂食性动物。在蚤状幼体时食性就比较杂,以浮游植物为主,可捕食单细胞藻类,还食轮虫、担轮幼虫、沙蚕幼体、蛋黄、豆浆、豆腐等。大眼幼体以后的生长发育阶段,偏爱动物性食物,尤其是鱼、虾、螺、蚌、蚬、蠕虫、蚯蚓、昆虫等,对腐臭的动物尸体也很爱食,发挥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

五、自古以来,中华绒螯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是人们食用佳肴和节日送礼佳品,野生河蟹有较大保护压力。

笔者建议:

1、积极发展人工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推动河蟹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发展,保护老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积极向各级干部和各界群众宣传:保护野生河蟹等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种群安全和生境安全,就是保护老百姓身体健康、生存环境安全、就是保护老百姓生产生活风调雨顺。

2025年10月6日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