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注:周繇,吉林通化师范学院实践型植物学教授。著作有《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等,其中《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荣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还荣获“二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好人”荣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在第一时间对植物学家周繇教授的事迹多次做了详细的报导,被誉为“长白山下的不老草,林海雪原万年松”,本文来自周繇教授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报道。]

我(周繇)是一九六二年阴历五月初四出生的,父母给我起个乳名叫“长福”,期盼我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万事如意、长久幸福。
当我呱呱坠地的时候,父亲已经五十八周岁了,老来得子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然而它却为我们父子之间在未来养老和求学之间产生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由于自幼自家境贫寒,我要比同龄孩子遭受了更多的苦难。
在我仅仅10周岁的时候,就需要在寒暑假期参加生产队的劳动,通过挣取可怜的工分,来减轻全家生存的压力。
每当看到父亲汗流浃背的时候,我都会攥紧小小的拳头,暗暗鼓励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用一张张亮丽的成绩单,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由于我勤奋好学,不怕脏、不怕累,热爱劳动,再加上从不调皮捣乱,我一直得到了老师和校长更多的偏爱和关心。
在通化市鸭园镇西热小学读书的五年里,我几乎成了“三好学生”专业户。
那一张张小小的奖状,给年迈劳作的父亲母亲带来了许多慰籍,给简陋的土瓦房里增加了不少欢笑。

我的二哥特别喜欢收藏小人书,他用采野菜和挖药材积攒的零花钱,渐渐填满了那个破烂的书箱。

在200多册的连环画书中,最令我爱不释手的是“沈括”那本小人书,在我苦涩的童年中,不知多少次这本小人书伴我进入了香甜的梦乡。记得有一次,我们三年一班在开展理想教育班会的时候,老师问大家: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将来想当官,有的说将来想发财,还有的说将来不想受到别人欺负”。

我却回答:“将来我要成为像沈括那样的科学家”。
班主任感到十分惊奇地问:“为什么?”
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沈括少年胸怀大志,青年周游各地,晚年著书立说。他克服了千难万险,写出了《梦溪笔谈》一书,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还没有等我说完,大家便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老师过来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你努力刻苦、目标远大,将来肯定是一个有成就的人!但由于你是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农村的孩子,在未来成功的路上肯定是困难重重的,有时甚至要以付出生命做代价,因此,你要做好努力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当我在通化市第六中学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已经到耄耋之年了。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苍老了许多,脸上长满了老年斑,银发也逐渐稀少了,腰部已经不再挺拔了,手脚也没有以前那么干净利索了。
只见父亲不时默默地抽着旱烟,用来排遣心中的焦虑、烦恼和忧愁。

从侧面看:父亲整个身体造型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他逢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未来的日子不是很多了”。
有一天,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学校询问我的班主任:“我想问问我的儿子学习成绩怎么样?我实在干不动活了,身体也不如以前硬朗了,我想让孩子不再读书了,在家好好干活供我养老”。
老师闻听后,马上打断父亲话茬说:“养儿防老,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您的儿子与其他孩子不同,他成绩优异,志存高远、敢于拼搏、永不言败,如果真的辍学了,将来国家可能会失去一位栋梁之才”。
父亲听后,浑浊的眼睛瞬间掠过一丝光亮,在供我继续读书和回家养父母方面,伟大的父爱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他二话没说,便抗起沉重的镐头,步履蹒跚地又出现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也就从那天开始,我多次在睡梦中被父亲的咳嗽声惊醒。
由于我对求学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也没顾及父亲衰老的身体和病痛,一只没有辍学为父母分担劳动负担,永远感觉亏欠父母很多。
1981年,我考上“通化联合大学生物班”读书。

1982年新春伊始,当大家还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时候,一生刚强倔强的父亲倒下了。
在父亲弥留之际,他紧紧拉住我的手说:“常言道:鬼怕恶人病怕撑,我现在什么也吃不下去,我要去见你爷爷了!如果到了医院,即使我知道得了什么病,我也活不了了,反而你后两年的学费就泡汤了。我唯一的希望是,你不仅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要做一个名垂青史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对的起我为你成长所做的一切”。

我眼含热泪望着父亲憔悴的面孔、期盼的眼神和羸瘦的身体,跪在病榻前面说:“父亲,您老人家请放心,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去实现您的愿望”。
父亲闻听后,脸上露出了几分惬意,带着微笑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叮咛,带着对父亲沉甸甸的承诺,这些年我一直在忘我地工作着。

尽管我先后被评为了“二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和“中国好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在第一时间对我的事迹多次做了详细的报导.


我的著作《中国东北药用植物资源图志》一书还获得了国家级的大奖。真正做到了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专著里有字、报纸里有名。
但我清醒地知道,这些微薄的成绩,与“做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的目标,还有十分遥远的距离,那只不过是万里长征刚刚迈出的第一步。如果我现在就开始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沽名钓誉、炫耀自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安度晚年,那将是对天堂里父亲最大的不孝。

所以我还要背起重重的行囊,带着父亲的嘱托和希望,在人生夕阳落下之前,燃烧最后的能量,把更多东北植物生态文化留给这个美丽的世界。
作者:周繇,吉林通化师范学院植物学教授。
2025年10月22日